Tuesday, September 27, 2011

我回来了

在外国生活了两年后回到马来西亚。由于这一次回来没有通知太多人,偶遇朋友时、总是开心热情打招呼说:“嗨,我回来罗!”得到的回应主要可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我意想得到的回应,朋友们都非常开心并欢迎我回来。“还是自己的国家好,比较习惯。”“马来西亚好,没有天灾。。。。”“这里好,有家人朋友。”好温馨的感觉。倒是第二种回应令我有少许深思。“很多人都想移民到外国,你怎么回来呢?”“外国的教育比较好,你应该为你孩子的未来着想,留在那边。”“你不是说你很享受外国的生活吗?为什么还要回来?”面带笑容加上责问似的关心语气令我哭笑不得。

同样的, 对于我们的离开, 异乡的朋友也有两种反应。“这边蓝天白云,空气清新,生活素质高,为什么要回去?”“福利好,设备齐全,自由,安全。。”“这里的生活步伐没有那么的紧张,较多个人生活空间。”“回去好,有归属感。”“那边有家人朋友,这里很寂寞。”‘这里的生活很闷,不像马来西亚那么多姿多彩。”“等孩子进大学后,我们两个就回去养老。”我无言以对,只能一笑置之。其实原本也只是计划短暂的居住,为要配合外子工作上的需要,没想过要移民。不论是这边还是那边的朋友,他们也都知道我们的计划,只是不知为何最终大家对我们的决定出现了两种相对的声音。我想当中或多或少都掺杂了他们的看法及个人的梦想吧!

庆幸的是还可以听到另一把声音:“在异乡生活了两年,人生阅历应该非常丰富,说来听听。”“有什么不一样,你体会了些什么?”总是提醒自己要谨慎回应,客观的分析,不想因个人主观的经历及看法影响别人。朋友们的看法没有对错之分,外国的月亮是否比较圆是见仁见智的,无从比较。实情是这里的好,在异乡无法享有;而异乡的好,同样无法在这里享有。千万不要以为在享受异乡好处的同时,也能享受到这里的好处。鱼和熊掌,有得必有失。你人生价值的优先次序决定了你的去留。没有对错,也无需后悔所做的决定,因为你永远无法同时活在两个空间里,然后作比较。你认为的比较好也只是你个人所想象的所以为的,不一定就是事实。就像结婚好还是单身好?曾听过有人说:结婚后悔,没结婚也后悔。所以最好的应对方法是做了决定,就活在当下,享受其中。

我非常珍惜异乡的生活。春夏秋冬的魅力,人土风情的可爱,跨国的真诚友情都扩展了我的境界。顿时,我的心胸变寛了,思想活跃了。对人多了一份谅解,对事的看法也多了一个层面的思考。因着国情文化背景的差异,人的确很不一样,不论是思想还是生活方式。但回到人最基本的需要时,发现人其实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彼此尊重,被爱,被肯定,不被歧视,相互关心欣赏及真诚,这些待人处世之道是不分国界的。

我回来了,不只是人回来,心也回来了。

国。家


上个周末,邀请了在异乡认识的两位朋友来家用餐。一位是来自中国的女性朋友C;另一位则是来自台湾的男性朋友T。 闲谈时,话题自然扯上两岸统一的敏感课题。

C说从小就被教导台湾是属于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绝不应许台独,语气间充满坚决与不妥协。娇小玲珑的她乍看之下竟有铁娘子的风范。不是吗!说到激动时,竟然还拍了一下桌子。 身为局外人的我与外子还有些担心气氛会不会变僵,幸好两人毕竟是开明的年轻一代,没有在我家拳出脚踢,上演一场龙争虎斗。不然,还真不晓得该如何化解这场剪不断理还乱的纷争。

T认为台湾的经济发展不逊于中国,更重要的是享有很大的言论自由空间,他们这一代没想过回归。T处下风,中国虽强盛了,可是民族情感似乎还是很脆弱,得罪不起。 交流总算和气,没有不欢而散。夜深了,各自辞别。 然而,我们都没有把哽在心中的疑问提出。外子想问T如果一国两制,台湾保留经济体系及自由,那你还会那么抗拒回归吗?而我也很纳闷,既然C那么坚决认为台湾必须回归中国,为什么又千方百计想要成为澳洲公民呢?

前不久,在图书馆偶遇一位近七十岁来自斯里兰卡的老人S。烽火连天及贫穷逼使他与太太离开祖国,在这里享有前所未有的繁华与自由之际,亦面对文化及价值冲突,最终太太弃她而去,如今只身一人活着。即使是初见,我竟成了他倾诉孤单的对象。镜框无法掩饰那布满落寞及泪水的双眼,在诉说的当儿,不断地重复且喃喃自语地说这就是命啊!像是在说服自己降服命运的摆布,语气百般无奈与凄惶,远方所思念的家已回不去。

才惊觉,原来国家这个配词不是理所当然的。T有家却不能自称有国;S有了国又似乎无家般地活着,而有国又有家的C却又向往另一个国。这当中的思绪与情结该如何释怀?

庆幸自己有国又有家,在异乡的我此刻更是眷恋着她的美好。只是短暂的寄居,我会重回她的怀抱。因为那是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根已扎下,无法轻易拔出挪开,也无法涂抹及遗忘艳阳下的灿烂与绚丽。 我很幸福,因为我有一个国家,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