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报纸,就可看到许多有关“老了”的文章。道尽老了的无奈心酸,也带出身为子女们的彷徨及愧疚感。不想提却又不得不提的老人院、如何照顾生病的老人更是考验子女们的耐心。当然其中也不乏积极的一面如推广孝亲敬老活动及讲座、设立老人学校、乐龄中心等;更令人欣慰的是我国已有老年专科医生(Geriatrician),专注照顾老年病人。
老了是否就悲哀?刊登在星洲《关于老去和死去》的作者林悦认为到老人院才悲哀。为什么老了会悲哀?脑海开始追忆所认识的老人及在医院所接触的老病人。如果老了就会悲哀,那老了又加上生病岂不是更悲哀?更令人气馁的是患病的老人数目远甚于健康的老人!
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心情?老伴去世了、生病了或忧郁痴呆、又或者没有话题了。孩子也长大了,忙工作、家庭及孩子。期待有孙子抱,顾孙过日子,那知现代的父母不一定认同公公婆婆的教育观念。为免起争执,只好找朋友聊天去,岂知朋友又相继离去,有些搬到城里与儿孙住,剩下的不多,能谈心的更是凤毛鳞角,只能靠回忆继续生活。或许是时候考虑也搬去与子女同住,但始终顾虑多多,怕成为负担,治安不好,走一步需靠人,不敢独自出门,没有机会认识新朋友,结果与女佣相处的时间多过与子女,得空只能观看Astro节目。
老了还有尊严吗?现代的人学识高,观念与以往已大不相同,老人已无法成为学识或经验的引导者。上一代很多在经济上都必须依靠子女奉养,为了不白吃白住,有者甚至以顾孙做家务来肯定自己的生存价值。如不幸病了,更觉得自己是子女们的包袱,连累子女们,似乎父母对子女只有付出而不能求回报。因此,有人提出终身学习,鼓励老人学习新知识、开拓新兴趣并结交新朋友。松柏学校就是一所提倡终身学习的学校,然而,却少人问津,更多的老人只是接受命运的安排。
其实老了可悲是老年人的确实生活写照仰或只是年轻人的看法?年长的一辈在树下乘凉谈天就可渡过一个晚上;相比之下,年轻人却得拼命找节目塞满空闲时段,不然会闷得发慌,觉得人生没有什么意义,然而有些老人却乐得忧闲。老了可悲到底是社会问题还是心态问题?社会体制已趋向都市化是不争的事实,但是, 心境的变迁则是个人的事。我们需要规划晚年生活。外国有乐龄学校,可以住宿,上课学习、上图书馆,过校园生活。或许不久的未来, 我国也会出现类似情形!
老人院是否是老人悲哀的符号?如果住老人院等同于被子女们遗弃、从此过一个冷清孤零的生活,那的确悲哀。很多老人院面对拥挤并人手不足的困境,加上环境卫生不理想以及无法沟通的女佣,谁会愿意住在老人院?社会都市化带来很多现实问题。一般家庭收入中等,生活费的提高及昂贵的教育费,即使夫妻工作,也仅能维持一般的生活开销。要照顾一个老人或双亲的生活起居就已经是一笔额外负担,更何况是病了的双亲。经济允许的话,可以聘请一个女佣照顾;不然,子女们可能需要辞职或轮流照顾。再不然,老人院是必定的选择。让父母住老人院是无可奈何的决定,必须忍受亲朋戚友的白眼,甚至被扣上不孝子的罪名。
与新一代谈起相关课题却有新的发现。当中有许多人不再有养儿防老的观念,并已开始为老年生活做财务规划。住老人院或疗养院是自己的选择,就像一些老人家为自己选择安息处一样,已不是那么的忌违!不久的将来,老人院可能不再是悲哀的标志,而是一个乐园!有私人空间、有伴互相倾诉,透过活动促进交流、有医疗服务、再加上环境优美,是一个健康生活方式的选择,犹如度假般,是享受,不是被遗弃。
老人院是未来必定的趋势,但是接纳住老人院的观念及改善老人院的设备需同步进行,缺一不可。以下的图表是各晚年居住所一个相比,谨供参考,需按个人能力、性格和意愿作出适当的安排。每一个选择都有各自的强弱点。
老家
|
子女的家
|
养老院
|
||
1.
|
自主权/适应能力
|
高
|
中
|
低
|
2.
|
家人交流
|
中
|
多
|
少
|
3.
|
社交空间
|
多
|
少
|
中
|
4.
|
健康
|
中 (活动量多)
|
良好
|
按等级
|
5
|
生病痴呆
|
没人照顾
|
子女的负担、
女佣(沟通或信任问题)
|
费用适中
专人照顾
|
教会老化也是必然现象。未信主的父母加上社会老化导致日益严重的老年问题是教会不能忽视的。这问题是否是教会乐龄团契、松柏学校或寥寥无几的老人院所能应对得了?面对有限的资源,教会可以如何回应呢?期盼老年不悲哀,心灵的喂养及建立与神的关系都是不可缺乏的。教会可以以一个健康自主的乐龄团契开始,聚集老年基督徒的力量,营造彼此分享互助的气氛。
基督徒子女可扮演一个协助的角色,陪伴父母参与乐龄活动。得知一个乐龄举办的一日游活动被迫取消,原因是子女无法陪伴父母一同参与,以致年老父母错过与其他同辈一起团契的机会,实为可惜!一般人年纪大了,性格会倾向安逸,不爱活动,子女们的鼓励与陪伴可以帮助父母更乐意参与教会活动。
教会具有社会性。可组织乐龄中心,凝集社区老人参与活动,作为消闲之处。也可充当日间看护所,不必孤零零在家。社区乐龄中心的优势是靠近住家,方便子女载送。健康或退休老人可当义工,子女们可资助中心的运作。中心也可按各资源能力接受一些不同依赖程度的老年人,再配合义务医生提供定期检查。许多教会及父母可以为智障儿童献一份力量及关心,相信教会及子女们也能为年长的一辈尽上一些责任及义务。
老人院的存在是一个需要,差别在于营利与非营利的运作组织。非营利的老人院曾多粥少,且面对经费不足的难处,地点通常较偏远,子女无法参与其中,义工制度也无法发展。在面对经济萧条之际,一个以社区为中心,且有义工及子女们相助的非营利老人院的概念是可行且必须的。
很多子女是在无计可施及良心谴责之下被迫将年老父母送进老人院,深知不是最好的选择,却迫于无奈。有多少子女其实非常希望能在工作之余到附近及“可负担”的老人院陪伴父母或接他们回家同住,即使是周末,也可尽上一份孝心!
--> 白发是老人的尊荣(箴言23。22)。教会不止可以让老人过得有尊严,更重要的是一个有属灵生命力的余生!教会带动,老人是上帝的托付。利未记19:32 :“在白发的人面前,你要站起来,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华。”
庆祥和丽华
收录在《你所爱的人病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